当前位置: 企业文化 >> 员工风采

参皇文化

 
晒晒我的春节故事
跟我一起回家过年吧!

    年关的临近,街边小摊上卖起了对联利是和红灯笼,耳边也时不时响起烟花爆竹的声响,城市的年味浓起来了,不由得想起家里过年的种种。

    年前

    按照习俗家里就要开始忙着蒸制年糕了,而妈妈会按照家人的口味蒸制各种甜的、咸的年糕,更有另外一种很有特色的年糕--“假粽”。这时,家里则会飘满年糕的香味。

    奶奶健在时会规定,年三十洗头发后,就要到正月十五后才能在家洗头发。期间如果要洗头发的,只能在外面洗好头,并把头发扎起来才能回家,而且不能批头散发,老人家说这不吉利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现在拉直发烫卷发披着的多了去,奶奶的这种要求,也慢慢地淡化了。

    年夜饭

    家里的年夜饭大多都相似,少不了大鱼大肉。鱼,尽管大都吃不上,会剩下来,俗称“年年有鱼”,爸爸讲,要的就是这个“余”字。家乡的冬天温度比较低,入冬后,家家户户开始在家里生火盆烤火,室内温度宜人,气氛更是温馨。年夜饭后,小孩们都到家门口拿着烟花炮竹燃放,而大人在家看电视聊天守岁,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,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。零时一到,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。就是要去休息,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埋好,留下火种,等第二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。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,它是新年财旺、家旺的好兆头。

    过年了

    家里过年期间早餐喝油茶,吃年糕,炒水浸粑,这与在玉林早餐吃大条米粉差不多,但口味却相差甚远。尤其是油茶。我的小表姨丈跟我爱人都是玉林人,因饮食差异,一个喝油茶就消化不良拉肚子,另一个,就觉得像中药,屏住呼吸硬着头皮象征性咽上两口,在回答“好不好喝”时,只得连声“嗯嗯嗯,还可以”。但本地的人,却十分喜好这个味,因其制作的程序比较复杂和讲究,因此,一般只是在冬天有客人来及过年期间才有机会喝到油茶。想起油茶的香味,就想到了妈妈……

    年初一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日子,长辈给晚辈发利是。记得小时候,拿到了利是,就会找个机会悄悄地离开长辈视线,把红包打开,看看里面是多少利是,再把它们悄悄的收在枕头下。过年几天,小孩们玩了吃,吃了拿红包,父母则招待亲戚客人,都忙得不亦乐乎,心里却都是乐呵呵的。

    小时候盼望过年,是因为不用上学,有全新的衣服鞋子穿,有堂哥堂姐表兄妹们一起玩,有压岁钱拿,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。年纪稍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时,生活条件好了,同龄的玩伴相互间有了隔膜,与父母的交流也慢慢变少,直到毕业后离开家步入社会,才慢慢体会到生活的艰辛,父母的不易。

    最近看到电视播的一则公益广告,一个老母亲在厨房里忙着张罗家里的晚餐,随着一个个电话铃响,先是儿子孙子来电话说有事不回家吃饭,接着是女儿说要加班也不回来吃,老母亲无奈地说出一句话,忙,都忙。守着热腾腾的满满一桌热菜逐渐变凉,电视屏幕出现麻点,孤独的母亲已睡着在沙发上。

    年,在甲骨文上面是“禾”,下面是“人”,人背着禾(苗)。我觉得可以理解为,在我们小的时候,父母背着我们,同时也背着他们的希望。在我们长大以后,我们背负着责任,一份尽孝的责任。看到在外打拼的亲人健康平安地回到家里团聚,围成一桌,谈工作聊生活,其乐融融,是长辈们最感欣慰的事。我想对离家在外工作的人说,常回家看看,回家过年吧。

上一篇:晒晒我的春节故事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篇:那一抹风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