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一度端午至,街头巷尾粽飘香。端午这个节日总是让我喜爱与神往,今年的端午和家人共同度过,让我倍觉欣喜与怀念。
五月初五正值初夏,炎热还未逼近,初夏的风中带着淡淡的清香,河里的芦苇叶也已片片舒展,层层青绿重重叠叠,错落有致。
端午一大特色便是粽子了,这时的芦苇叶刚长开却又未老化,将打好的芦叶清洗,开水浸泡后,便可包入调拌好的糯米。在不完全依赖煤气、电磁炉的年代中,家人们一般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烧柴火的大锅内煮,一大锅的粽子在半熟之际便会飘来阵阵粽香,惹得孩子们垂涎,这时候妈妈总会掀开锅盖放入鸡蛋、咸鸭蛋,直至煮到粽香四溢。捞出粽子后,便将准备好的大蒜头埋入煮粽子的火堆中,用余火烘烤大蒜,火烤的大蒜嫩滑可口,带着丝丝津甜,老人们说端午吃蒜百毒不侵。
端午节另一特色便是洗艾水澡拴绒子。家乡的端午节总是要在大门两侧放置艾草,当晚将艾草叶子摘下,混上“五树头”(五种树尖的叶子如榆树、柳树、桑树、楝树、杨树)放入开水煮上几分钟,捞出兑成艾水澡,艾水青碧的颜色,烟气袅袅中似有似无萦绕着淡淡清香。
洗完艾水澡的孩子们要穿新衣拴“绒子”(七彩的绒线),佩香囊、香包。绒子的买卖也别有意思,卖绒小贩车绒子高高绕在线轱辘上,中间挂铃铛、鸡蛋网、下面摆放各类平安符,生肖香囊、铃铛手环。,绒子不是按照“米”“尺”进行买卖,而是按“拖”来卖,所谓“拖”就是买绒子的人两手拉着线头两端,两臂平伸,能拖多长各凭本事,买绒子老大妈甚至会请身边高个子帮忙拖,这样绒子会买的长一点。卖绒子的人便将顾客选好的绒子一端固定在大拇指处,穿过无名指,绕过手腕再回到大拇指处,这样一圈一圈绕好打结交给买线人。七彩绒子是天上彩虹的颜色,家中长辈们会给洗完澡的孩子们佩戴绒子,戴在手腕上,脚踝上,脖子上,指头上,端午节的晚上如果你去邻居家串门,热情的邻居们也会为你戴上漂亮的绒子。心灵手巧的姑娘还会用绒子打24个结穗,编成鸡蛋网,装上煮熟的鸡蛋、鸭蛋。传说,绒子戴到七月七,七月七解下绒子挂在树杈上,这样喜鹊就会将绒子衔走搭成鹊桥,牛郎织女便可相见了,我们的绒子就变成了天上美丽的彩虹。
少不经事的孩子们总是痴迷于这些传说,也常常因为自己佩带的绒子没能够坚持到七月七而懊悔不已,如果哪个孩子绒子戴到七月七,我们便会把它挂在最高的树梢上,让喜鹊更容易找到它……
不同的节日风俗总是让人回味,正是因其源远流长,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约定俗成,才成了我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,成了我们同一区域共同的文化信仰,共同的根源。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,人际关系的淡漠,快节奏的生活方式,我们共同遵守的风俗信仰还能够走多远,我们的孩子是否还能够记得这些悠远有趣的风俗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