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企业文化 >> 员工风采

参皇文化

 
爆竹声中庆新年

    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;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王安石庆新年的诗写出了人们迎接新年的喜气洋洋与迎新习俗。每个地方的迎新习俗总不一样,而每年新年对我来说总是充满了欢乐与新奇。

    童年总是喜欢过年能穿新衣服,有压岁钱,买很多的玩具与喜欢的东西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的是过年的年味儿。喜欢与父母家人欢聚一堂,喜欢年年岁岁传承的习俗与文化,喜欢与人相处中带来的温暖与感动。

    过年总要从小年腊月二十四算起,传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要上天述职,当天总是要祭拜灶王爷的,然后便要忙着打扫家庭卫生,置办年货、蒸馒头了,蒸出的馒头在年后请客时还要比比谁家的馒头蒸得好,蒸的越好越表示这家来年收成好。腊月三十零点我们便要在家门口烧一堆火,谓之“烧狼烟”,寓意驱邪,保佑来年平安吉祥。

    紧接着便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了。年三十的早上过得一般,中午之后,家家便开始忙碌起来了。妈妈在家煮饭,爸爸负责到墓地烧纸钱、祭祖,家中的孩子则负责贴春联、贴福字、挂灯笼,不仅所用的门上都要贴春联,家中的车子、桌子、柜子……也要贴上红红的福字。记得以前家中有米缸的时候,还要在米缸上贴上“福”和“满”。晚饭结束后,又开始忙着包饺子了。正月初一必须要吃饺子,而且要在饺子里分别包上一角、五角、一元3枚硬币,看看第二天吃饺子时,谁能吃到钱,吃到钱则预示着来年大发,能够当家作主。小时候对是否能够吃到饺子里的钱极其热衷,恨不得把所有的饺子都掰开看,每当吃完一碗饺子仍然吃不到钱的时候,爸爸总会说“再吃一碗,下一碗肯定有钱”,直到吃饱了仍然吃不到钱的时候,爸爸就会趁我不注意时把他吃到的硬币悄悄放到我的碗中,并且信誓旦旦的说,你的饺子破了,钱掉碗里了。

    大年夜一家围坐一起看春晚、守岁,新年的钟声敲响时,爸爸便会先到门口放鞭炮,然后在供桌上摆放水果、馒头、糕点、茶,敬神祭祖,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也要摆放在供桌上,先人享用后家人才可以开饭。敬神祭祖后爸爸会将糕点分开,在我们每个人的床头分别放上一些爱吃的糕点,然后将我们第二天要穿的鞋子翻过个,鞋底向上鞋面向下。根据家乡习俗,初一早上醒来,要先吃过床头的糕点才能讲话,预示着新的一年吃饭不愁,步步登高(糕);少说话,少犯口角;鞋子翻过来主要是说新年第一天会有瘟神出没,会将瘟疫散入鞋内,所以要将新鞋翻过来,这样,新的一年里则会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。

    大年初一早上,谁最先起床,谁就去燃放鞭炮。然后家人穿上新衣服,吃完早饭后,又去给家中长辈、父母拜年,长辈发给压岁钱,未婚儿女在父母眼中一直是孩子,都会有压岁钱,结婚后父母便不再给了。然后家人又结伴给邻居、亲人拜年,大新年各家各户的地面都很脏,燃放的鞭炮、果皮纸屑等,但家家都不扫地,因为正月初一不管家里多乱都不能扫地,听说扫地会把财神、福神撒下的财气、福气扫走了。晚上则夜空则是绚烂无比,看一束束的烟花,直冲云霄,绽放出大朵的美丽,斑斓的色彩在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明亮、炫目。

    正月初二开始,亲朋好友便要相继请客了,人们都要“走正月”,一年来未曾走动的亲戚、朋友都要轮番走动、拜年,久违的亲情在蔓延。新年,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、逛灯会中也渐至尾声。

上一篇:爆竹声中庆新年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篇:晒晒我的春节故事